耄耋之年关于党的建设几点思索
2010年8月14日是我80岁生日,一些朋友筹划为我祝寿,均婉言辞谢,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帮助、教育我的长辈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我的一生大多是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走过的,是平平淡淡的大半生。党组织和一些社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给予多次表彰和宣传,自己深感惭愧与内疚。我多次说我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而把这些看作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在此就党的建设回忆往事,提出几点思索。留给后人,也许有些用处。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我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自然会有些传统的孔孟观念。在我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时,一些同志曾指出这个问题,对我触动甚大,时刻注意警惕和克服这种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经过学习,深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凝结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普世性价值,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在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上,有一个付出代价的过程,因为它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来自右和“左”的冲击,因而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怀疑。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消失、许多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变为在野党,使人们为之震惊,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潮蜂拥而起。我认为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段曲折,需要认真严肃地作出科学的总结,不能由此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作为共产党行动指南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会不断发展与丰富,是与时俱进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既有修正主义又有教条主义而危害最大的是教条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同教条主义斗争中形成的,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克服以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为特征的“两个凡是”,走改革开放之路,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能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并需要正视和解决的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举世瞩目,国际社会出现了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强大舆论,《资本论》成为热门读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我甚感旗帜鲜明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检验共产党员政治立场的试金点,是不能含糊的,更是不能动摇的。
二、崇高的奋斗目标与理想。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样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毛泽东晚年两次全局性的失误就是违背这个规律的结果,付出了极其沉痛的代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历史是不能忘记更不能重演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脱离中国实际国情而急于求成的盲目性。共产党员立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就要把目前从事的具体事业与这个大目标联系起来,发挥集腋成裘、滴水成河和添砖添瓦的作用,而不能丢掉这个大目标,这是衡量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志。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先进分子,自然要确立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很多著名论述,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必须全心全意,也就是说不能半心半意,也不能三心二意,这是中国共产党最能凝聚人心、团结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宝。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容易,也是考验共产党员党性的试金石。这就要通过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克服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毛病。毛泽东把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三大作风,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克服和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就是要解决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能否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不能由于尚未完全做到而放松这方面的教育与要求。近些年来中央强调“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以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等,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权力的重大问题,权力只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绝不能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后者使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建立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
四、自觉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共产党员为了实现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就要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是党有战斗力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党的利益,包括牺牲个人的生命,这又是检验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志。毛泽东为革命先烈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革命队伍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革命与建设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一大批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和怀念。斯大林曾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不是没有道理,这种特殊就表现在勇于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描述的人物那样。毛泽东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与社会风尚,共产党员发挥了带头与领先作用。
五、民主集中制与党的纪律。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创造的。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并有严格的纪律,而且是“铁的纪律”,每个党员都必须自觉遵守。民主与纪律是统一体,只讲民主不讲纪律,就会成为乌合之众。近些年来对此有很多非议,有的甚至认为这是共产党的专制主义。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个组织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旧中国的一盘散沙使帝国主义列强乘虚而入宰割与瓜分中国的历史教训记忆犹新。当然在执行这项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如家长制、领导人个人独断专行等流弊,并不是这项制度的过错,正是由于对这项制度的破坏而造成的。民主集中制与发扬党内民主和走群众路线以及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相当于一个钱币的两面,是缺一不可的。
六、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常说党与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群众路线的核心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千方百计维护群众的利益,这是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鲍威尔创作的《国际歌》明确指出没有圣贤皇帝、没有救世主、奴隶们依靠自己解放自己,团结起来到明天,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毛泽东强调奴隶创造历史,卑贱者最聪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学生,绝不能当群众的“老爷”。特别是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在各级党政机构中担任要职的领导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成为影响执政地位的最大危险。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看作党性不纯的表现,是人民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党的大敌,要向对待过街老鼠一样聚而歼之。民主人士黄炎培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向毛泽东提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是意味深长的。至今仍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实现群众路线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毛泽东提出并身体力行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此就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制订或修订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法规,认真实施。这是共产党学会与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并持之以恒,立于不败之地。
七、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本色。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无论在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都是依靠这个法宝取得胜利和成就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告诫全党要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两个务必。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警示在胜利与成就面前不要冲昏头脑,忘乎所以。胡锦涛总书记特意前往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严格说,忘记甚至丢掉这“两个务必”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是不可小视的。这种危险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饱经风霜的老共产党员,对“两个务必”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切的体验,应对年轻一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八、严重的任务在于学习。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告诫全党,在革命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熟悉的东西将会收起来,不熟悉的东西将会强迫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知识爆炸”年代,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中央政治局带了个好头,已举行22次集体学习的会议,效果很好。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意义重大。在学习问题上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经典的话语,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如遇水行舟不进则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学用一致,这就要善于联系实际,脱离实际的学习,就会变成书呆子,或只停留在书本上变成空洞的教条。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有道理的,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和前人的知识外,更重要的向实际学习和向群众学习。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这就要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充实和发展书本知识与前人知识。正确对待前人知识包括“圣贤”之言,十分重要,因为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不能割断历史,应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传承与发扬。既要尊重又不能迷信,因为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性,要善于在实践中发展。也就是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传承中创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不科学,应改为“人虽圣贤孰能无过”。所谓的“金口玉言”是不存在的,容易形成对人们的思想禁锢,窒息人们的创造精神,因而是不可取的。不论学习的时代环境和条件有多么大的变化,而一丝不苟的认真严肃态度是不能改变的,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有半点虚假。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急功近利的学风浮躁问题,也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精神污染”,值得高度重视,它关乎党的生命,应由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党的优良传统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重大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学习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中,要把二者紧密地融合起来,不要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形成断层,而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取一切先进成果,创造出新的经验,使其更加丰富和光辉灿烂,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述八条是对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一些粗浅思索,也可以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一些亲身感受,提出的一些主张自己并未完全做到,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历史与知识的局限性,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