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离退休干部局  >  工作动态

有感“老科技”

日期:2011-04-29 作者:相重扬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一、什么年龄才算老

  文中的“老科技”是指老科技工作者,正如农民亲切地叫农村农技员为“老推”一样。

  人都会变老的。什么年龄才算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老年”的概念是动态的。过去是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英国有一个神经医学研究所认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看,八十岁才是老年的开始。看来七十小弟弟是有依据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老”。

  二、国际社会重视老龄问题

  国际社会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或国家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龄型人口国家”。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达到这一标准,成为“老龄型人口国家”。

  联合国规定从1991年起,每年十月一日为“国际老年日”,同年在“国际行动计划”中,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作为联合国对待老年问题的原则。1992年47届联大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年被定为“国际老年人年”。2009国际老年人年十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指出,必须建议一个包容多方,所有人参与,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照顾和享有尊严的社会。也就是说老年人依照健康情况,要独立、参与、自我实现,更要尊严和从容,社会上要强调照顾和包容,照顾高龄者,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三、如何看待“老”

  事物从无到有,人由小到老,物质不灭,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只有欣然面对。孔子说,“仁者寿”,愉快、开朗、乐观、宽容的人,幸福长寿。

  人的一生,幸福是U字形。小的时候把自己交给了父母,青壮年时把自己交给了社会,到了老年,孩子们成家立业,自己退休了,才把自己还给了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老年人应笑对人生,享受每一天。

  这一类的例子是不少的,如美国前总统卡特,1981年56岁时退休,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今年86岁还访问古巴。他还支持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教授推广太极拳。他曾说“最好的年华是在退休之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离开行政岗位后去经商,他说,比起再次掌权,宁愿享受阳光和自由。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在神奈川的山村有一块菜地,种菜制陶,制作各种风格的陶器,还办展览,使心情回归自然。我国一位领导同志离开政府工作后,从事普及音乐教育,曾制印并办展览和讲座,其乐融融。至于科学家、诗人往往继续自己的事业。如达尔文,60岁后才写“论食虫植物”,在70岁后才完成“蚯蚓作用下腐殖土的形成”。爱迪生第1033项专利是在81岁时完成的。明朝徐光启在63岁时才动手写《农政全书》,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方》是100岁完成的。清代诗人袁牧80岁时,写下“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的诗句,在此后的两年里留下371首名诗。近代这类事例就更多了。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四、扬长避短,发挥余热

  年龄大了,体力、记忆力会减弱,视力、听力会衰退,这是必然的,但智力由于知识的积累和经验丰富,衰退并不显著。《吕氏春秋》中“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老科技,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经过多年的阅历,积累了处理问题的实践经验;会深思熟虑,理性的对待一切。《旧约全书》提到“年轻人的活力可佩,老年人的白发可敬”,这正是年长者可敬之处,还有敬业精神等优点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优势集中在知识和经验,敬业和责任心两个方面。从聘用单位看还可节约人力资源的成本。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老龄问题,强调老同志是国家宝贵财富,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离退休干部有所养、有所为、有所乐;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分享社会经济的成就;成立了老科协,团结广大的老科技人员,发挥他们的才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老科协是一个聚宝盆、是智库、是窗口、是老科技工作者之家。聚宝盆将不断地吸收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挥才华;智库是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当好参谋,做好咨询服务;窗口是向社会开放展示和服务的渠道。世界上有多样的科技组织,但覆盖多学科的老科技人员组成的老科协,我国可能是首创。

  五、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有空间

  首先,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民以食为天,任何国家不可能没有农业,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出现一个产业能替代农业,农业是不可被替代的产业。农业是大面积吸收CO2放出O2,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产生再生能源的产业。农业是传承农耕文明,发展现代文明的产业,总之,农业是传统产业,又是经久不衰的新兴产业。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你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农业也由关系人的生活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战略性产业。

  党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是十二五规划中的第一年,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富裕宜居,农业要区域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情况下,依靠科学技术更显得紧迫。在这里,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有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

  其次,农业生产是生物和自然界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大面积生产的情况下,人能控制自然条件的能力还很薄弱。因地制宜地面对难控的自然条件,提出相应的措施,这就需要有实践知识和经验的科技人员与群众一道商量,提出解决办法。老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农业有钻研专业的执著精神、有深入实际的实践经验,有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长期和农民交往,有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在和自然界打交道中,也锻炼了自己的体魄。一般都比较长寿、乐观、豁达、求实、平易近人,这些特点正是解决“三农”问题所需要的,在农村需求中,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有他的着力点。

  如能对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一次系统调研是非常有意义的。就个人接触的情况看,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从事民间社团工作。2、咨询工作,作为政府、事业和企业的顾问、智囊。3、科技扶贫,发展当地特产,科技致富,造福一方。4、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育种、著书立说。5、亲身参加农业实践,帮助推广新技术。6、上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新专业等。不少老同志在发挥余热的过程中,迎来了荣誉。“人生何惧桑榆晚,秋色满园胜春天”。

  六、忙起来,学到老

  学习没有年龄限制,忙碌使人健康。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学习就落后、被淘汰。现在有的老人“电脑不会用,手机不会打,信用卡不会使”。怎么办,只有学。墨西哥有一位老妇,在88岁时获得博士学位。江苏如东县有一位104岁的老人跟孙子学电脑。学习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老科技更应如此。英国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人变老了,但思想更年轻”(Getting older, Thinking younger)的说法,以互勉。

  学习动脑,对用脑、保持敏锐、延缓衰老有积极的生理作用。脑要用,人要忙,生命在于运动。富兰克林曾说,“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美国有一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要保持忙碌……忙碌让你精神焕发,思维活跃,享受彩霞满天的乐趣。

  “好奇爱美人不老,喜动乐思寿最长”,老科技朋友们,让我们一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忙起来吧!